9月5日一大早,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孟田坡村村民張富背上小竹筐,徑直往自家菜地里走去。“前兩天縣領導來村里,找我訂購了10斤酸豆角、10瓶酸菜,這不,得趕緊給人家腌制上。”一邊說著,張富一邊彎下腰,手腳麻利地摘起豆角、白菜,不一會兒便裝了滿滿一筐菜。
最近,張富摸索出一條致富門路——賣自制腌菜。起初,他制作腌菜,是為了給自家“加餐”。“原先家里條件差,兩個孩子等著上學,另外還有一個小女兒罹患腦癱,學費、醫藥費攏起來像座大石頭,壓得我喘不過氣來。”張富說,為節省開支,他家的餐桌幾乎見不到肉菜,只能自己想點法子改善伙食。
就這樣,張富被逼著練就了一門好手藝。他腌制的一罐罐酸菜、豆角,為一家人解了饞。之后,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地,則為他們一家徹底解決了困難——2014 年,張富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,在政府的幫扶下,不僅蓋起新房子,兩個孩子的學費不用發愁,小女兒治病的費用也有了著落。
壓在心頭的大石搬走了,張富開始一門心思琢磨發展產業。“這幾年,我們家日子越過越好,大伙打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。”那會,不善言辭的張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,只能抱上自制腌菜,往村里的幫扶干部懷里塞。
“當時我們說要買他的腌菜,可他怎么也不肯收錢。”孟田坡村駐村幫扶干部葉身宏告訴海南日報記者,無奈之下,他們只能收下這份心意。也就是這次的意外品嘗,讓大伙被張富的手藝所折服,開始鼓勵他把自制腌菜變成農特產品,進行售賣增收。
張富倒也勤快,聽了幫扶干部的建議,他一有空便往地里鉆,摘菜、清洗、挑揀、瀝干、腌制,步驟簡單卻不含糊。“張富制作的腌菜味道真是好,我們給身邊的親戚朋友嘗過后,他們都搶著下訂單。”葉身宏笑言,前段時間,自己隔三差五便往張富家跑,儼然成了一個“代購”。
今年年初,見張富家的自制腌菜越賣越好,幫扶干部們又幫他引進了“訂單式”銷售模式——定期統計好產量、生產日期及價格,再對外進行宣傳,約定日期進行交易。
“我要10斤土鴨蛋”“我要5斤酸豆角”“給我準備10瓶酸菜”……幾天前,一個名為“孟田坡消費扶貧商品集市”的微信群建立起來,除了幫扶干部和張富,村里其他農戶和消費者也紛紛加了進來,誰家有什么產品可賣,誰想買什么,統統可以發在群里。經過幫扶干部統計后,把訂單下發到各家各戶,接到訂單的農戶,再把東西準備好,進行銷售。
除了“線上交易”,幫扶干部們還給有需求的農戶每家發了一個塑料大紅框,貼上收款二維碼,裝上農產品擺在家門口銷售。
臨出門,張富算了一筆賬,今年自己光是賣自制腌菜這一項收入,便已達五六千元,“一壇壇腌菜,讓我們一家嘗到了幸福的甜滋味。”
不只是張富享受到消費扶貧的紅利。記者了解到,今年以來,瓊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,通過縣領導擔任主播在電商平臺為農產品代言、持續開展“扶貧周末小集市”等形式,帶動社會各界積極認購貧困群眾生產的優質農產品,多渠道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。
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通訊員 毛景慧